伯夷叔齐反对周朝的原因

伯夷叔齐反对周朝的原因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伯夷叔齐反对周朝的原因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记录在了《史记》中,被司马迁视为重要人物,并被列入了列传之首。这说明他们两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伯夷和叔齐会反对周朝的统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发生在商周时期,他们是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榜样和楷模,因此他们的思想被融入到了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

在孤竹君晚年的时候,他偏爱小儿子叔齐,并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打算让次子来继承家业。然而,当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坚持将家业交给兄长伯夷来继承。但伯夷并不愿意接受这份重责大任,他希望避免给叔齐造成困扰,于是在深夜偷偷离开家乡,去到了远方。

然而叔齐也是个恪守礼制的人,他看到兄长没有告诉自己便离开,立即决定寻找他。他并不想让兄弟之间分离太久,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赶伯夷的旅程。

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彰显了仁义和忠诚的精神。他们拒绝了权力与名利的诱惑,坚持以道德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他们选择背井离乡,并相互寻找,既是出于对亲情的牵挂,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他们反对嫡长子制度和力量的集中,并以自身的行动诠释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他们捍卫了个人的尊严和人格,将自己的生活与社会道德联系在一起。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至今被广泛传颂,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对于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故事启示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自己的信仰,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存活持续最悠久的王朝周朝,普天之下全是周朝的土地,伯夷和叔齐两人觉得这是不道德的功业,做为臣子怎能去讨伐君王呢?以下乱上,相互效仿,那将是天下大乱的开始啊。两人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去挖野菜充饥,不久就饿死在了首阳山。

临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齐的故事为后世儒家津津乐道,有人问孔子,伯夷叔齐两人在首阳山有怨恨吗,孔子回答“求仁得仁,何所怨”。

追求仁义,为仁义而死,又有什么怨恨呢?儒家倡导君君臣臣的忠诚仁义,希望用道德来治理世界,用礼节来维护秩序,靠道德修养感化风气,孔子经常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伯夷叔齐二人互相礼让对方,体现了儒家的亲亲得仁的精神,亲人和亲人就是应该仁,以及由此展开对大家众人的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人让国,充分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义的精神,做事有义气,体念大家。两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体现了礼的精神,做事要有原则,有节气。

以上就是有关伯夷叔齐反对周朝的原因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论剑历史网。